福建舰 “A导B射”,解锁海战新模式!
在近日的央视新闻宣传片中,首次提及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,其具备“你探、我打、他协同”的作战模式。
这意味着,中国海军航母作战已从火力比拼向网络信息协同转变。其中,“A射B导”能力的成熟和应用,让中国航母编队在战场上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主动权。
航母编队的核心竞争力,一般比较的是舰载机数量、舰炮口径大小,以及导弹发射管的密集程度,然而各作战单元缺乏高效的信息联动和火力协同。
预警机的作用往往局限于早期预警,驱逐舰发射的防空导弹和舰载机发射的空空导弹也各自为战,难以形成火力衔接,这在高强度、多维度的海战中,容易成为被突破的薄弱环节。
这种单打独斗的思维在海战中已显露出短板。舰艇雷达难以探测到超低空目标,战机开机搜索容易暴露位置,各平台的信息壁垒导致火力难以形成合力。
而福建舰的体系创新,首先源自“探”的突破。空警-600作为中国首款固定翼舰载预警机,搭载的雷达可对数百公里范围进行全空域探测,既能精准捕捉敌方战机、导弹、舰艇的痕迹,又能通过高速抗干扰的数据链,将信息同步传输至整个编队。
展开剩余70%同时,它还可以统筹调度各类作战平台,为“打”和“协同”提供支撑。歼-35舰载机还能与空警-600形成协同探测,其前出部署的光学传感器可实现隐蔽侦察,让探测体系更难被反制。
而“打”的环节,则是让负责发射的平台保持无线电静默,依靠数据链获取目标信息,完成导弹发射,更体现了“ A射B导”的颠覆性价值。
“A射B导”是由A平台发射导弹,交给B平台引导至目标。这一技术的关键,是解决了发射平台和引导平台的信息互通与协同控制问题。
在福建舰编队中,“A”可以是歼-35、歼-15T,也可以是055驱逐舰的垂直发射系统,甚至是水下的核潜艇。而“B”则是空警-600预警机。这种灵活组合的模式,打破了谁发射、谁引导的限制,能让武器装备在体系中发挥最大效能。
当空警-600探测到敌方战机向编队靠近时,可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配火力。若敌方目标处于舰载机作战半径内,便可引导歼-35发射中远程空空导弹,在百公里外实施拦截。歼-35可在雷达关机状态下发射导弹,自身始终保持隐身状态,敌方根本无法定位其位置,生存概率大幅提升。
若敌方战机突破舰载机防线,接近编队外围,则可指令055驱逐舰发射防空导弹,由空警-600持续引导,直至命中目标。即便有漏网之鱼进入近距离,也能引导福建舰本身的防空系统进行拦截。
各作战平台无需担心自身的探测能力局限,只需专注于发射环节,引导任务则由空警-600统一承担。
福建舰编队还同时构建水下、水面、空中三层火力网,让潜射导弹先吸引敌方防空火力,空舰导弹从侧后方突袭,舰射导弹则打击敌方防御薄弱点。而且这些导弹可在空警-600的引导下,进行轨迹调整和目标分配,避免造成火力浪费。
这种立体多波次打击,会让敌方防空系统陷入同时应对多个方向、多种导弹的混乱,拦截效率大幅下降,最终溃不成军。
在近年的印巴空战中,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产ZDK-03预警机与歼-10CE战机,验证了预警机引导战机实施超远距打击的作战模式,并取得了可喜成绩。如今,福建舰将这一模式从空军应用到海军作战中,实现了从单机协同到编队协同的跨越,这离不开中国军工在雷达、数据链、导弹制导等技术方面的突破。
福建舰编队更注重探测范围、引导数量、多目标灵活交战能力。中国海军在未来海战中,将不再追求单一平台的绝对优势,而是通过体系协同,让装备在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作用,这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。
福建舰“ A射B导”能力的成熟,对中国海军意义重大。它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打击能力,也为中国海军走向远海提供了支撑,可有效应对外部势力的航母威慑,形成非对称优势。即便敌方拥有更多航母,中国也能通过体系协同掌握战场主动权。
“A射B导”能力的应用,不仅是福建舰的核心优势,未来也将成为中国后续航母的标配,推动中国航母向更高效、更智能、更具威慑力的方向发展。
当然,福建舰的这种作战模式,还需在后续训练中不断优化,解决不同平台之间的信息延迟、火力协同等问题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福建舰的亮相已向外界表明,中国海军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近海防御力量,而是具备了构建现代海战体系、参与远海战略博弈的能力。
发布于:湖北省